close

60多歲的郭女士,退休後積極投入志工行列,過著充實的生活。上個月初,郭女士正準備出門做志工,卻忽然暈眩倒地,全身突發性癱瘓。家人趕緊帶郭女士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腦部有腫瘤,腦壓極高,隨時有生命危險,緊急會診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立即做開腦手術,切除腫瘤。之後病理切片檢查,確診郭女士的腫瘤是惡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替該患者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顱內腫瘤,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因來自於細胞分化不全的致癌基因,它是一種會快速生長的惡性星狀細胞瘤。好發於45歲到70歲,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約1.5倍。

黃國烽提到,世牙周病治療方式界衛生組織WHO依生長部位、形狀及影響層面,將膠質母細胞瘤病理分期為四個等級,等級越高腫瘤越活躍,症狀越嚴重,復發率越高,病人的預後也越差。

黃國烽說,郭女士的膠質母細胞瘤屬於第四期,腫瘤約五公分,位置接近腦部大血管。而膠質母細胞腫瘤的復發率極高,在郭女士歷經2周的手術恢復,如今已能下床行走,黃國烽繼續給予第二階段化學藥物的防禦治療,避免復發,提高術後的生活品質。

牙周病在基本治療及病人口腔衛生改善後,往往可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如仍有問題無法改善,便要考慮是否要手術。手術基本上是為了要「看得到、夠得到牙周病治療」以便徹底解決牙周病的病因。手術後牙齦會退縮、牙齒對冷熱較敏感,手術後牙齒的搖動,有時需數個月左右才會恢復。經治療後,因為消炎、消腫,牙肉變得結實,牙齒的地基因而穩固。越嚴重的牙周病,牙肉可能退縮得越多,但這使牙齦變得結實的退縮,是一種復原及健康的表現,遠勝於看起來滿牙縫,但浮腫且會日益惡化的牙齦。

依據腫活動假牙瘤生長壓迫的部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如長在腦幹附近,會影響病人呼吸心跳,甚至認知功能;長在小腦,病人可能會有平衡感變差狀況;長在額葉,病患的人格及情緒會改變;若長在顳葉,容易引發癲癇;長在語言區,可能產生語言障礙;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

此外,黃國烽說,頭痛、腦壓上升、看到雙重影像、難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都是腦瘤的可能症狀。他提醒,要留意身體異狀,若發生以上症狀,且愈來愈嚴重,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

許多腦瘤的病人,因為症狀多樣,常常可能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奔走於各不同科別,不但疲於看診,未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還可能延誤病情。黃國烽說,無論任何腦瘤,都可以透過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方式,延長存活時間及生活品質,因此一旦有相關症狀出現,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絲治療的希望與機會。

牙肉美容主要是針對牙齒或假牙周圍角化牙齦不足或是牙齦豐隆度不足的治療方式。常用的治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移植牙齦組織將牙齒上顎取一塊牙齦組織放在萎縮的牙齦上,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牙齦拉皮術將萎縮牙齦向下拉動,兩種方法皆可有效增加牙齦角化上皮的質與量。若植牙區的牙齦角化上皮不足,植牙後有可能會造成假牙周圍牙齦容易發炎或是牙齦強度不足,造成咀嚼時牙齦疼痛。如此情形,也可以使用牙齦移植術來改善此。一般來說牙周治療也可以防止牙齒及牙齦健康繼續惡化,降低牙齒敏感、牙根暴露的程度,不論使用何種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牙齒,每天都要徹底清潔口腔,減少細菌留在口腔內的時間,若無法在餐後潔牙,至少也要使用牙線,刮除食物殘渣,如此才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宋俊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